【大河财立方 记者 徐兵 通讯员 林旭】7月4日,记者了解到,自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简称“融协机制”)启动以来,河南金融监管局严格落实金融监管总局及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聚焦“两高四着力”发展目标,在“合、精、实、细、惠”五方面精准发力,推动小微企业贷款“应贷尽贷”“能贷快贷”,为全省经济回升向好与社会大局稳定提供了有力支撑。
截至2025年6月末,全省融协机制累计走访小微经营主体743.29万家,对“推荐清单”小微主体累计授信107.52万户,授信金额1.04万亿元,发放贷款9464.98亿元,为河南小微企业稳中向好提供了有力金融支撑。
在“合”字上做文章,河南充分发挥监管“指挥棒”作用,联合省发展改革委、省商务厅、郑州海关等部门出台多项专项工作方案,强化监管、货币、财政、产业等政策协同,推动一揽子增量融资政策落地,切实满足小微企业有效融资需求。
聚焦“精”字,河南以“千企万户大走访”活动为抓手,开展首贷户“破冰”行动。指导银行机构瞄准民营、外贸、科创、消费、乡村振兴等重点领域,精准摸排无贷户需求,结合企业工商、税务、征信等数据定制信贷产品,并将首贷户拓展纳入绩效考核,激发一线人员积极性。交通银行在走访中发现,郑州某从事通用设备批发的外贸企业因轻资产、缴税少面临融资难题,随即推荐“外贸贷”专属产品,5日内完成从申请到授信全流程,为企业发放121万元贷款。截至6月末,全省融协机制累计拓展首贷户(含个体工商户等)12.53万户,首贷金额达684.98亿元。
在“实”字上下功夫,河南建立“红黄绿”灯辅导机制,将有融资需求企业分为三类:绿灯企业为已获授信的“推荐清单”企业;对暂缺融资要件但有潜力的“红灯”企业持续指导,助其达标;对未获授信的“黄灯”企业,通过强化担保增信、优化门槛等方式推动“黄转绿”“绿转投”。濮阳某生物科技公司因设备抵押价值不足陷入融资困境,当地工作专班调取其3年纳税记录、专利证书及订单数据,确认经营稳定性后推动企业“黄转绿”,成功获贷245万元,缓解了经营压力。
围绕“细”字,河南指导各级专班与银行机构因地制宜落实融协机制。郑州市经开区在省、市、区县三级机制基础上,增设街道、社区专班,构建五级联动体系,直面基层融资需求;洛阳搭建“洛e融”数智金融服务平台,小微主体认证后可一键对接银行,享受“一站式”服务;工商银行推出“协调机制贷”,已投放4695户、金额82.36亿元。
在“惠”字上求突破,河南推动银行机构优化信贷结构,加大续贷、信用贷、中长期贷款投放,保持贷款利率平稳,降低附加费用。截至6月末,全省融协机制无还本续贷金额2043.52亿元,占比21.59%;信用贷款4672.11亿元,占比49.36%;累放贷款利率3.66%,较机制运行前下降0.32个百分点,企业融资获得感与满意度显著提升。
下一步,河南金融监管局将继续在保量、提质、稳价、优结构上持续发力,强化融资对接,为小微企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金融力量。
责编:王时丹 | 审校:陈筱娟 | 审核:李震 | 监审:古筝
(责任编辑:王治强 HF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