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经济运行总体态势
2025年9月,中国宏观经济延续“稳中有进、结构优化”的发展态势,政策效能持续释放与市场内生动力修复形成良性互动。从核心指标看,价格端呈现“核心CPI回升、PPI降幅收窄”的积极信号,景气度指标延续改善趋势,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精准有力。尽管CPI同比仍处负区间、制造业尚未完全摆脱收缩态势,但核心动能的边际增强为四季度经济回升奠定了基础。总体而言,经济运行正处于政策托底向需求自主修复的过渡阶段,符合“十四五”规划收官期的阶段性特征。
二、核心经济指标解析
(一)价格指数:核心通胀回升,工业价格企稳
9月价格运行的结构性特征逐步明显,核心CPI与PPI的积极变化凸显内需修复与供给侧改善(反内卷)的双重成效。
居民消费价格方面,CPI环比由平转涨至0.1%,同比下降0.3%,降幅较上月收窄0.1个百分点。主要受两重因素影响:一方面,食品价格的季节性上涨形成支撑,鲜菜、鲜果、鸡蛋等品类价格环比涨幅介于0.9%-6.1%之间,合计拉动CPI环比上涨0.13个百分点;另一方面,翘尾因素仍产生拖累,对CPI同比的下拉影响达-0.8个百分点。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CPI同比上涨1.0%,实现连续5个月扩大,为近19个月以来首次回升至1%关口,标志着消费内需的潜在活力逐步释放。工业消费品成为重要拉动力量,受国际金价传导影响,金饰品价格同比大涨42.1%,家用器具、通信工具等品类价格涨幅也持续扩大。
工业生产者价格方面,PPI环比连续两个月持平,同比下降2.3%,降幅较上月收窄0.6个百分点。供需结构改善是工业价格企稳的核心驱动力:煤炭加工、黑色金属冶炼等传统行业价格连续两个月上涨,光伏设备制造价格由降转升0.8%,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降幅明显收窄,这些变化与政府推动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带来的竞争秩序优化直接相关。不过,输入性压力仍存,受国际油价下行影响,石油开采、精炼石油产品制造等行业价格环比分别下降2.7%和1.5%,一定程度上制约了PPI的回升力度。
(二)景气度指标:制造业边际改善,结构分化明显
9月PMI数据显示经济景气度延续修复态势,但供需失衡与行业分化问题仍需关注。
制造业PMI升至49.8%,较上月提升0.4个百分点,虽连续两个月回升但仍处于收缩区间。从分项指标看,生产端修复快于需求端:生产指数大幅回升1.1个百分点至51.9%,显示企业生产活动加快;而新订单指数仅微升0.2个百分点至49.7%,新出口订单指数为47.8%,需求疲软仍是制约制造业复苏的关键瓶颈。具体到行业:装备制造业PMI升至51.9%,创近年3月以来新高,汽车、航天设备等行业供需指数均超54.0%;消费品行业PMI重回荣枯线以上至50.6%,食品饮料等细分领域受益于双节预期呈现景气回升。
非制造业PMI微降至50.0%,略低于上季节50.3%。服务业内部分化显著:暑期效应消退导致餐饮、文旅行业景气度回落至荣枯线以下,但资本市场活跃带动货币金融服务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维持在60.0%以上高位。建筑业PMI回升0.2个百分点至49.3%,受台风天气影响回升幅度不及预期,但石油沥青装置开工率的连续环比回升暗示实物工作量形成速度正在加快。
(三)需求端表现:消费韧性凸显,投资政策加力
1.消费市场:升级趋势显现,政策效果初显
目前9月社零官方数据尚未公布,但从相关指标可推断消费市场保持平稳运行。核心CPI的持续回升与消费信贷的改善形成呼应,9月居民短期贷款增加1421亿元,环比多增1316亿元,这与个人消费贷贴息政策的落地实施直接相关。从具体品类看,消费升级呈现一定的特征:除金饰品等高端消费品热销外,可穿戴智能设备、营养食品等品质化商品需求持续释放,带动相关制造业价格上涨。不过,服务消费仍受季节性因素拖累,飞机票、宾馆住宿价格环比分别下降13.8%和7.4%,显示接触性消费的恢复仍有波动。
2.投资领域:基建蓄力发力,地产边际改善
投资端呈现“政策托底、结构优化”的特点。财政支出进入年末集中发力期,1-8月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进度仅60.4%,低于历史同期水平,预示9月基建相关支出将出现明显赶工。5000亿元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已启动投放,9月底前完成30%额度落地,重点支持高速公路、城市更新、数字经济等领域,有望带动配套融资需求释放。
房地产市场出现边际回暖迹象,克而瑞数据显示,9月TOP100房企操盘销售金额同比微增0.4%,为年内首次转正,环比增幅达22.1%。这一变化与政策宽松直接相关,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优化限购政策后,9月一二手住宅网签量同比实现两位数增长,带动居民中长期贷款改善,9月新增2500亿元,环比多增2300亿元。但从累计数据看,1-9月房企销售额同比仍下降12.2%,地产投资的拖累效应尚未根本扭转,9月单月改善的可持续性有待观察。
3.对外贸易:进口增速回升,外需保持韧性
9月外贸数据呈现“进口强于出口”的格局,以美元计价的进出口总值达5666.8亿美元,同比增长4.7%。出口总值3285.7亿美元,同比增长2.2%,在外需复杂环境下展现一定韧性,这与对东盟、“一带一路”国家出口的持续增长密切相关。进口表现更为亮眼,总值2381.2亿美元,同比大幅增长8.5%,反映国内生产需求的逐步回暖,其中有色金属等大宗商品进口因供应缺口与成本压力呈现量价齐升态势。注意中美关税战反复可能带来进出口数据不确定性提高。
(四)金融数据:信贷结构优化,支持重点突出
9月金融数据显示,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保持稳定,融资结构持续优化。
信贷投放呈现季节性回升特征,9月当月新增人民币贷款1.29万亿元,环比多增7000亿元。从结构看,对公贷款发挥"压舱石"作用,企业短期贷款增加7100亿元,同比多增2500亿元,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活跃度提升;企业中长期贷款新增9100亿元,环比多增4400亿元,政策性金融工具对项目融资的拉动效应初步显现。居民贷款改善尤为明显,其中中长期贷款新增2500亿元,环比多增2300亿元,与房地产市场成交量回升形成呼应。
9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达3.53万亿元,前三季度累计增量30.09万亿元,同比多增4.42万亿元。直接融资占比持续提升,1-9月政府和企业债券融资占比升至43%,超过人民币贷款占比,科创债、民企债等品种成为结构优化的重要载体。货币供应量保持合理增长,9月末M2余额同比增长8.4%,财政存款减少8400亿元,显示财政资金向实体领域的传导效率提升。
三、经济运行的结构性特征
(一)新质生产力成为增长新支撑
9月数据中,高端制造与绿色产业的亮眼表现凸显经济结构转型成效。装备制造业PMI升至51.9%,汽车、航天设备等行业供需两旺;光伏设备、锂离子电池等新能源产业价格降幅收窄,飞机制造、电子专用材料等高端制造品类价格同比上涨。金融资源也持续向新动能倾斜,9月末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长8.2%,普惠小微贷款增速达12.2%,均高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
(二)内需修复呈现“消费强于投资”态势
核心CPI连续5个月回升与社零增速的平稳运行,显示消费已成为经济稳定的重要支柱。与之相对,投资增速仍受地产拖累,1-9月固定资产投资预计同比增长0.1%,其中房地产投资的下行压力尚未完全缓解。表明经济增长正逐步从依赖投资拉动转向消费与投资协同驱动的新模式。
(三)政策传导效率持续提升
9月数据印证了宏观政策的精准发力效果:5000亿元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带动基建融资改善,消费贷贴息政策促进居民信贷回升,房地产调控优化推动销售边际回暖,地方特殊再融资债发行接近收尾减轻化债压力。多重政策形成合力,推动经济从“政策托底”向“内生增长”逐步过渡。
四、风险挑战与四季度展望
(一)主要风险点
需求复苏基础尚不牢固:制造业新订单指数仍低于荣枯线,居民收入预期尚未根本改善,消费回升的可持续性面临考验。
地产拖累效应仍存:尽管9月房企销售额同比转正,但累计降幅仍达12.2%,地产投资对整体经济的拖累尚未完全消除。
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大:美联储降息节奏、全球关税摩擦(中美、中欧)等外部因素可能影响出口韧性与资本流动稳定性。
价格传导机制不畅:PMI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53.2%)与出厂价格指数(48.2%)的分化持续,显示“上游热、下游冷”格局仍在延续。
(二)四季度展望
总体而言,2025年9月宏观经济数据释放出诸多积极信号,核心动能的边际改善为全年目标实现奠定了坚实基础。
展望四季度,随着政策效能进一步释放,如果政策连续性与稳定性等到加强,着力扩大有效需求,宏观经济有望在四季度实现持续回升。预计全年实现5%左右的增长目标压力不大。另外,10月20-23日举行中国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研究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可能会有配套新政策出台。
原创 泰舜资产投研 泰舜资产
(责任编辑:刘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