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10-23
点击次数:
“随着水库水位攀升,我们多措并举,精准掌握库区情况,适时监控水情变化,同时加强库区巡查、库岸地质灾害风险管控,确保水库水质安全、供水安全、工程安全。”10月22日,在淅川县鹳河边,淅川县水利局河长办主任李刚正领着一群护水员巡河。
淅川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和渠首所在地、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全国水利移民大县。境内水源区面积占该县国土总面积的92.8%,丹江口水库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全部、二级保护区96%、准保护区99%都在淅川。连日来,受强降雨影响,汉江上游来水快速增加,至10月18日8时,丹江口水库水位已达到170米,圆满完成满蓄目标,这也是该水库历史上第三次实现满蓄。
面对高水位运行的挑战,淅川县持续加强水源保护工作,县生态环境部门加大水质监测频次,全面排查农污设施运行情况及入库排污口;水利部门组织县乡两级河长加强河湖巡查,并动员护水员清理库区沿线漂浮物;交通运输部门派出专业化清漂队伍,调配清运船舶与设备,采取分区作业、昼夜连续的方式推进水面保洁,确保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工程安全、供水安全、水质安全。
为保碧水永续北送,淅川铁腕担当护清流。近年来,该县始终站位守护政治生命线高度,全力维护南水北调工程安全、供水安全、水质安全。
健全机制密织“责任网络”。成立高规格“守好一库碧水”指挥部,将工作重点拓展至所有汇水区的河道水域岸线、水利工程、防洪安全与水质保护;成立丹江口库区水源地水质保护中心,常态化开展巡库监管。构建“六联”责任体系,压实党委主体责任、河湖长责任、部门职能责任、乡镇属地责任等六级责任,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大环保格局。构建“一河一策一图”应急机制,编制完善11条河流应急预案,设置4个应急仓库,常备1000人应急队伍,推动应急处置制度化、常态化。
系统治理优化生态禀赋。整合资金超30亿元,实施水土流失治理、造林绿化、湿地修复等工程,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35.15平方公里、石漠化38.2万亩,新造林合格面积连续16年位居全省前列,森林覆盖率提升至61.7%。先后创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县、“中国天然氧吧”,丹江湿地保护与修复入选联合国“生物多样性100+全球典型案例”。丹江口水库荣获“河南省2023年度省级美丽幸福河湖”第一名。
“防护”结合完善基础设施。建成污水处理厂16座,日处理能力达10万吨;建成生活垃圾填埋场12座、转运站35座,日处理能力500吨;建成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175处,基本实现城乡污水垃圾处理全覆盖。建成水质自动监测站12座、重金属自动监测站4个、空气自动监测站点17个,实现县域环境质量全时段监控。创新“互联网+护水”机制,整合“四网络两平台”,在库区及河流沿线安装监控探头500多个,实现智慧化监管。
通水以来,丹江口水库水质稳定保持在地表水Ⅱ类及以上标准,累计调水超740亿立方米,直接受益人口超过1.14亿,成了沿线26个大中城市的供水生命线,发挥着巨大的经济、社会、生态和安全效益。(康帆)
(责任编辑:张晓波 )